严金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的三大关键
日期:2020-11-29 21:05
来源:中国扶贫/中宏网
|
|
|
|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奋进之道"主题,中宏论坛第九场在线研讨会11月25日召开。
365bet官网888_365bet网站是多少_365娱乐平台网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应邀出席研讨会,他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奇迹与非凡意义,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核心地位、生态保障底线以及常态化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农村治理体系等深入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言。以下是严金明发言: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意义非凡
2020年11月23日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我国将在历史上首次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自2013年“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精准扶贫工作路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使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世界减贫做出卓绝贡献。对此,国外政要学者纷纷给予盛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扶贫成就:“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首席成员范斯坦称赞:“中国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让数千万人摆脱贫困的国家,正发展成一个值得别国尊敬的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副秘书长康复认为:“中国的减贫成就不仅是奇迹,更是倾注了中国政府的筹划和努力”。法国着名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列塔指出:“脱贫一直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国的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指出:中国发展理念比单纯收入再分配模式好很多。布鲁金斯学会代理副主席霍米·卡拉斯指出:“中国在减贫领域有最丰富的经验积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丰采夫表示,中国扶贫减贫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印度夏马尔大学教授卡玛奇亚指出,按照中国政府的脱贫路线图,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是中国消灭贫穷问题,更是为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作出了榜样,这是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对世界的贡献。
365bet官网888_365bet网站是多少_365娱乐平台网址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毫无疑问,乡村振兴战略是纲领性的、战略性的,因此对脱贫的乡村而言,需要针对当前脱贫乡村主要矛盾转变的事实,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
新形势下,对脱贫的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我国脱贫的乡村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强调实施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历史观认识和现代化要求的统一下,基于提升脱贫乡村地位的逻辑提出的我国脱贫乡村发展的新策略。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体系、底线、特色、制度和主体的具体内涵:(1)一大体系:产业兴旺,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更加强调“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推进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2)一条底线:生态宜居,生态安全是乡村发展的绝对底线,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提升农村人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乡村。(3)一种特色:乡风文明,发展有特色的乡村要求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乡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功能。(4)一类制度:治理有效,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强调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利益。(5)一个主体:生活富裕,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这一表述的变化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民乡村发展主体地位的肯定,以保障农民利益为目标、以农民满意为原则,满足乡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乡村脱贫到乡村振兴,需要“造血循环,内生长效”。一是“产业+就业”联合造血。首先,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开拓生态、文化、农业多业态发展路径。其次,通过就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体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并确定实现精准对接、劳务协作等相关细则。二是“扶志扶智”教育造血。我国教育扶贫侧重一对一帮扶,力图通过教育提升个体能力。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脱贫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三是长效机制造血。首先,建立“动态监测-持续发展-有效帮扶”的防返贫机制,以“线上+线下”动态监测系统与多层次防返贫机制,实现贫困防控、预警及监测。其次,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脱贫乡村振兴需要脱贫不脱力,常态又长效
(一)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型,政策不能马上丢,资源不能马上跑,帮扶不能马上懈。随着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民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贫困不仅体现在城市和农村内部收入和消费的差距,更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农民发展权利的不平等,从而导致农民陷入能力贫困。且就相对贫困群体和贫困标准而言,相对贫困群体的人口基数更大,群体类型更为复杂,空间分布上碎片化、流动性地分布于城市和农村中。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只是消除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因此,对相对贫困问题不能掉以轻心,扶贫战略应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瞄准解决相对贫困,严格落实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相关扶贫政策,并把重点放在解决贫困“边缘户”相对贫困的问题上来;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以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实现各种资源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及时跟进、多维支持,做到帮扶队伍酌情撤、帮扶力量缓缓减,确保帮扶工作的连续性。
(二)扶贫工作要从集中式、运动式的大规模资源投入,逐步过渡到动态化、长期性和的常态化保障性长效机制建设。相较于绝对贫困群体,相对贫困标准更动态、群体更波动、流动更频繁。因此,要强化扶贫标准、群体和分布动态管理。首先,增设动态“相对贫困线”,探讨按照城市、农村以及城乡流动的农民工的收入或消费中位数的一定百分比确定相对贫困线,同时不断随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识别群体不过大难以帮扶、也不过小遗漏人群。此外,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精准识别流动相对贫困群体的动态管理机制。相对贫困还具有长期性,只能缓解无法消灭。因此,要建立纳入政府、市场和社会各个主体力量的相对贫困长期帮扶机制,更要从高处着眼、远处着手,将解决相对贫困与经济新常态、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最后,相对贫困的帮扶将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要完善建立“五个一”:一群稳定热忱的组织机构、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平台、一组兢兢业业的日常模式、一批随时可调的支持资源、一套定时抽查的监管机制。
(三)摆脱相对贫困,关键在提能力,核心在促均衡,重点要补短板、防风险、提质量。一是把握关键提能力,扶贫更扶心、扶贫更扶智,要将“扶心”“扶智”相结合,重在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促使相对贫困人口从被动的“要我脱贫”变为主动的“我要脱贫”,同时加强各类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相对贫困个体的切实可行能力。二是紧盯核心促均衡,大力促进缩小区域、城乡以及收入差距,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打破城乡土地二元壁垒,建设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帮扶政策体系建设,并以税收调节、各类保障等手段推进缩小收入差距。三是补齐短板强发展。要举一反三进行“回头看”,紧盯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医疗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查找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做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把解决办法和措施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要防范风险斩断贫困根,坚持科学规划,防范决策风险;完善发展模式,降低产业扶贫风险;坚持“造血”式扶贫的方针,防范道德风险和社会风险;创新金融扶贫,防范信贷风险。要提高质量增强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渐提高扶贫开发的标准,更加注重发展型高质量的民生改善,改变相对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